罗宾·沃德:行于暗

罗宾·沃德:行于暗

艺术家:

Robyn Ward

罗宾·沃德成长于北爱尔兰,擅长以自身经历作为媒介,反思当下社会变迁。艺术家致力于审视历史是如何塑造当下世界,对气候变化、环境破坏、经济不平等等诸多问题作出回应。罗宾·沃德在过去多年里一直使用化名或以团体的形式进行艺术活动,直到2017年他的真实身份才被揭开面纱。

罗宾·沃德的作品曾在墨西哥城的塔马约博物馆与国家艺术博物馆展出,并参加了纽约、伦敦、洛杉矶、巴黎和香港等地的多个重要拍卖会和展览。

罗宾·沃德目前工作于纽约、洛杉矶、墨西哥城之间。

策展人:

Shai Baitel

Shai Baitel于1975年出生于以色列,是Mana当代艺术中心的联合创始人,上海艺仓美术馆(MAM)的艺术总监。他曾策划组织了鲍勃·迪伦在上海的首次体验式展览和建筑师扎哈·哈迪德于中国的首次大型回顾展览。他是多个著名出版物的作家和撰稿人。

从北爱尔兰到全球漂泊,他用绘画探索内心的黑暗与光明

每个人都有隐藏、潜在、被压抑的个性特征,它们通常存在于心灵的阴影中。在精神分析学中,这些部分被称为“影子的自我”(shadow self)。卡尔·荣格写道,位于心理黑暗面的事物代表 “一个人不愿成为的东西”。然而,影子的自我不仅仅是痛苦、羞耻和冲突的源头,当它被照亮时,同样可以激发各种洞察和创造性的冲动。拥抱阴影虽然是困难的,但能让个体的形象更加丰满。拥抱阴影以多种形态发生,这一过程展现在罗宾·沃德的最新系列作品中。

罗宾·沃德于1982年出生在都柏林,成长于爱尔兰的内战巅峰时期。他以有关混乱、治理和破坏的个人经历为基础,回应社会的崩溃,并将其与历史和现代全球冲突联系起来。艺术家利用湿润而松散的笔触,在超大的画布上留下独特的痕迹,以天真的怀旧姿态讲述他的故事。画面的每一层都描绘了不同的时间片段,代表着艺术家真实的生活经验。就如罗宾所言:“这些图像是我部分生活的截图。”

罗宾早期创作中采用更加公式化、具象的风格。画布被仔细勾勒,并充满对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精神的致敬。相反,这次展览中的绘画和物体呈现了艺术家新的视觉语言——不同元素相互连接又自发;各种色彩在大幅画布之间相互渗透,以高度抽象的方式彼此排列组合。艺术家先前用来再现个人生活的写实元素如今已经不复存在。这些新作品主要由宽大、有力的刷触和激烈的颜料飞溅组成。总体而言,它们述说着艺术家自我生命感知的革命性转变,代表罗宾拥抱自己影子的行动。

在20世纪末的北爱尔兰长大,对罗宾来说,在个人和政治层面都是一次艰难的经历。内战使他的童年时期充满愤怒。这种经历无疑会对个体造成创伤,同时放大和激发自身影子的显现。然而,创伤很难归咎于任何单一事件。创伤经历是可变的,我们内心努力回避或压抑它的同时,也赋予了它强大的力量。创伤及其根源通常是难以捉摸的,试图描述或模拟它往往导致过于具象的表达,以至于成为神话的幻想。

如果我们把罗宾的作品简单地理解为他个人创伤的自传表现,将忽视许多其他可共鸣之处,并简化艺术家个人叙事的内在复杂性。罗宾的艺术谈论着与我们心灵中更黑暗、更邪恶部分搏斗的普遍人类经验。平衡自我与阴影的过程复杂且漫长,时常令人耳鸣目眩迷失方向,犹如在黑暗中行走一般。

在探讨破坏和冲突的主题时,罗宾的作品还涉及到他自己的生活经历,这一经历被定义为一种永恒的运动—艺术家常常处于一种持续的地理不安定感中,在不同的地方间漂流。自离开贝尔法斯特以来,罗宾游历于世界各地的城市间。总体而言,这组艺术作品间接地探讨了国家和个人层面的迁徙、创伤问题。人们为什么要漂泊?永恒运动的后果是什么?

罗宾的画布展现了他的游牧生活方式,这种生活方式满足了对逃避的渴求。罗宾的绘画邀请我们想象画面语言之外的事物,就像艺术家画作的抽象本质那般,迁徙背后更深层次原因往往不易被直接察觉。走入罗宾的艺术之旅,敞开心扉,捕捉他创作中流露的复杂情感,去体会如此情感的强力宣泄,最终看到自己的倒影。

——Shai Baitel


展览信息

展览时间:

2024.3.24—2024.5.26

周二至周日10AM~6PM

法定节假日及周一闭馆

展览地点:

上海艺仓美术馆 2F、3F

购票方式:

点击海报购买

票价:

单展:30 RMB

双展联票:50 RMB